扎根农垦 躬耕科研——记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凤明

发布时间:2023-08-11 17:14:27 浏览:523 次

他,扎根江苏农垦农业科研第一线,秉承“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二十七年如一日躬耕现代农业科研,为江苏农垦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他就是江苏农垦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周凤明。

1.jpg

周凤明,江苏省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现任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育种研究院院长。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常规稻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工作,为大华种业华粳、华麦系列稻麦良种选育推广作出突出贡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江苏农垦广袤的土地上,周凤明认真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求实奉献、严谨敬业,立志要为江苏农垦选育出最好的稻麦品种。作为70后的周凤明,27年来一直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搞科研。用眼、用手、用心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在作物生长季节,他在试验田里潜心研究,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能看到他坚定的步伐,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观察和记录;农闲季节,他查阅资料、分析总结,并奔波于全国各地科研院所拜访学习,引进育种资源材料,为优良品种的亲本选配奠定基础。他经常说,育种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为给作物育种插上科技的翅膀,周凤明步履坚定,无怨无悔。

“无怨无悔,扎根农业科研”

1996年夏天,周凤明刚毕业来到江苏农垦,就一头扎进了稻麦新品种选育工作,一干就是27年。1999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七一”活动,周凤明代表新党员发言,题目是 “坚定信心,扎根农业科研”。27年来,他不忘初心,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江苏农垦的稻麦育种首席专家,先后主持或参与育成稻麦新品种30余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

在白马湖农场工作期间,“远看像是卖碳的,近看是白马湖农科站的”是人们对他最贴切的描述。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他总是蹲在田野里,一呆就是半天。看着他如醉如痴的憨态,大伙儿啧啧道:“绣花也不过如此!这样的技术员少见!” 27年来,没有社会关注的聚光灯,没有众口一词的赞扬声,有的是日复一日、始终不变的枯燥生活。但他却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粮食育种尤显重要,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支持他无怨无悔走下去。“平时累一点、苦一点都算不了啥,一旦育出了好品种,那就根本不觉得有多苦、有多累,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你入了这一行,就会理解了。”周凤明风轻云淡地说。

“不惧艰辛,奉献稻麦育种事业”

育种是枯燥的,需要长期地忍耐和等待。他战寒冬斗酷暑,穿梭阡陌躬耕田亩。为了加快粳稻常规育种的研究进程,2000年,他主动请缨,孤身一人踏上了“南繁”之路,此后就像“候鸟”一样,年复一年地奔波在江苏垦区与海南三亚之间。

刚去的时候,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固定试验田,甚至连电都没有,一切是零,再加上海南独特的气候,周凤明水土不服,寝食难安。他把这一切都埋进心底,为了育出满意的种子,每天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舍不得聘请民工,所有的农活都是自己干。每天天不亮起床,在稻田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观察水稻生长情况,进行科学实验。田间蚊虫、毒蛇出没,下田必须穿长筒靴,特别是水稻抽穗扬花时忙于田间杂交授粉,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弯腰弓背,田里密不透风、又热又闷,与蒸笼无异。但是越是高温越要干,天天都是一身臭汗、一身泥水,又饿又累,腿都抬不起来,其中艰难不亲历一番是难以想象的。从地里回来,不是扛起锹头,就是拿起笔头,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了第一手科研资料,多年来撰写了20多篇、2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为水稻新品种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数。

“不知情的人以为在海南育种是一种待遇,说不定还会羡慕我们在海南躲避了严冬,却不知道我们一年到头都在忍受炎热的盛夏,也少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女儿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开学、放假。”周凤明苦笑着说。

2.jpg

“默默耕耘,付出终有回报”

大地无言,深情如许。扎根农业科研的人,对土地有着深沉的热爱。热爱如何表达?一手是扑下身子的真干事,一手是回应现实需求的新成果。“成果送入百姓家”,为农民增产增收这是育种人共同的信念。就是秉持了这样的精神,周凤明坚守育种事业,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折不挠,创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先后主持或参与育成审定稻麦新品种30余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5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1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增收粮食15亿公斤以上,创直接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他参与选育的水稻品种华粳5号,兼顾早熟、绿色、高产、优质诸多优点,提高品种抗病性、降低农药用量,深受江苏淮北稻区种植户的喜爱,已成为江苏淮北稻区第一大品种,仅2017-2019年累计推广面积就达977.7万亩。他参与的《特种优质香粳糯稻品种大华香糯的选育与应用》课题获201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大华香糯是江苏省自实行品种审定制度以来唯一一个审定允许可在苏北和苏中两大种植区域同时推广应用、且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糯稻品种,也是多年来江苏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周期最长的一个优质糯稻品种;2001-2010年间大华香糯在江苏、安徽推广种植564.1万亩,增产稻谷3.35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9亿元。他主持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课题获2014-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课题采用育、繁、推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全面推广、滚动发展,至2015年12月已累计推广种植1603.3万亩,增产粮食4.03亿公斤,核心技术推广度29.14%,累计增收节支10.48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华麦5号的成功培育与推广应用,推动了江苏省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满足了种植户对多抗的生产需求,减少了农药化肥投入,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我省小麦产业的科技进步。

“工作如此辛苦,感觉值么?”

“选择了育种这一行,就不要谈苦累。不仅要能吃苦、肯钻研,还要耐得住寂寞,俯身长做垄亩人。”

种业振兴方其时,现代化建设大潮澎湃。在新的征程上,周凤明永葆赤子之心,依旧踌躇满志,践行着一名育种家的使命,勇攀现代种业技术新高峰,矢志研发突破性优良品种,不建新功誓不休。 

周凤明,农垦人的胸怀,种业人的意气,万千劳动者的缩影。

(陈秋 曹弘毅)

搜索资讯